肛旁脓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肉羊的主要传染病及防治
TUhjnbcbe - 2023/2/3 17:14:00
白癜风康复案例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78534.html

(一)炭疽病

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在病羊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天然孔流出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病菌,所以病羊是主要传染源。如果对病尸处理不当,病尸上的炭疽杆菌就会形成芽孢并对土壤、水源、牧地等进行污染,吃了被污染的饲草和饮用水的羊就会被感染。本病常在夏季雨后发生,多为散发,在发生过炭疽的地区,有可能年年发病。

1.症状

一般情况需要1~5天的潜伏期,有的能达到14天。

患羊表现为摆、磨牙、全身战栗,呼吸困难、昏迷,口、鼻有血色泡沫流出,阴道、肛门都会有血液流出,且血不易凝固,数分钟后就会死亡。病情缓和时,行走摆、兴奋不安,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眼黏膜发绀,后期天然孔出血,全身痉挛,数小时内即可死亡。

2.防治措施

对经常发生炭疽的地区,每年用第二号炭疽芽孢苗或无*炭疽芽孢苗(对山羊*力较强,不宜使用)作预防注射。

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将病羊及时隔离,要将被污染的用具、地面及羊舍进行彻底消*,可用2%漂白粉或10%热碱水连续消*3次,每次间隔1小时。用青霉素对同群的未发病羊连续注射3天进行预防。要深埋尸体,应将被污染的地面铲除并与尸体一起埋掉;严禁解剖病死尸体、剥皮吃肉。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对病羊进行治疗。

通常绵羊和山羊的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可采用特异血清疗法结合药物对病程缓和的病羊进行治疗:可使用抗炭疽血清静脉或皮下注射对患病初期的羊治疗,40~80毫升/羊次,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每隔8小时注射一次青霉素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连续2~3天。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二)布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主要对动物的生殖系统产生侵害,会引起公羊睾丸炎,母羊发生流产、不育等。布氏杆菌能在皮毛上、水中和土壤里存活几个月,一般的消*药能将本病菌在数分钟内杀死。接羔时的伤口侵入是人感染此病的主要途径。疫苗不可治疗只能预防,终身携带。

1.症状

带病体为隐性感染。患病公羊表现为睾丸、关节肿胀和不育,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患病母羊会在妊娠末期流产,严重时能达到40%~70%。

2.防治措施

该病没有治疗价值,如果感染应马上淘汰。应每年对羊群净化并进行定期检疫,定期接种布氏杆菌疫苗,要及时隔离已经发现的病羊,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让健康羊与之接触。对被污染的用具和场所必须进行彻底消*;应将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深埋。要对新买进的羊进行检疫,隔离观察半个月,无病后方可入群。

(三)破伤风

本病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创伤性中*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又称脐带风、锁口风。

1.症状

主要通过伤口感染。创内的病原体在因伤口小而深、伤口被泥土、粪便、痂皮封盖或创内发生坏死,而导致创内缺氧时,容易产生*素,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刺激而发病。常见于断脐、分娩、外伤及去势等处理不当而感染发病。病羊起卧困难,四肢逐渐僵直,全身肌肉僵硬,精神呆滞,角弓反张,头颈伸直,牙关紧闭,流涎吐沫。一般情况体温都正常,只在临死前上升至42摄氏度以上,有很高的死亡率。

2.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应以防止羊发生外伤为主,一旦在剪毛时出现伤口、有外伤或断脐时都要及时对伤口进行清洗,并严格消*。将羊放到光线稍微暗的地方,尽快找到伤口,把脓汁、异物、坏死组织及痂皮排除,然后用5%~10%碘酊或3%过氧化氢液进行消*处理,同时在创面周围用青霉素注射。用盐酸氯丙嗪30~50毫克肌肉注射,可以缓解痉挛。对于不能采食的病羊可以进行补糖、补液。当发生便秘时,可投服盐类泄剂或用温水灌肠。

(四)羊快疫

是主发于绵羊的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真胃出血性炎性损害。必须使用强力消*药进行消*(如20%漂白粉,3%~5%氢氧化钠等),因为病原菌不管在动物体内外都能产生芽孢。

1.症状

通常情况下病羊来不及表现症状,就会突然死亡。常于早晨发现死在圈舍内或在放牧时死于草场。死亡慢的表现为腹痛腹泻,磨牙抽搐,运动失调,不愿行走,最后口流带血泡沫,衰弱昏迷;病程非常短促,大多都在十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

2.防治措施

要定期对常发区注射羊快疫单苗或羊厌氧菌三联苗(羊快疫、羊猝殂、羊肠*血症)或五联苗(另加羔羊痢疾和羊黑疫),肌肉或皮下注射5毫升/只,免疫期为半年以上。防止严寒袭击,加强饲养管理,严禁食霜冻饲料。将圈舍在病发期搬迁到地势高燥之处。

(五)羔羊大肠杆菌病

又称羔羊白痢或羔羊大肠杆菌性腹泻,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羔羊急性传染病。胃肠炎或败血症是该病的病理特征。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其病原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可以使用常用消*药将其杀死。

1.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数日龄至6周龄的羔羊身上(那波里大肠杆菌也可致3~8月龄的绵羊羔与山羊羔发病,并呈急性经过)。

通常在冬春季舍饲期间多发,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初乳不足、气候多变、圈舍潮湿等都利于该病发生。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2天。

2~6周龄的羔羊大多容易发生败血型。体温在病初会升高,临诊常有四肢僵硬、运步失调、精神委顿、卧地磨牙、视力障碍、一肢或数肢做划水动作等神经症状,有的关节疼痛、肿胀;通常会在24小时内导致羔羊死亡;2~8天的幼羔多为肠型,体温在病初升高,随之出现下痢,体温下降;病羔拱背、委顿、腹痛,偶见关节肿胀。粪便先为*灰色,呈半液状,以后含气泡、呈液状,有时还有血液混在其中。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在24~36小时内死亡,病死率一般在15%~75%。

2.防治措施

改善羊舍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母羊乳头要保持清洁,及时让羔羊吮吸初乳等,也可用灭活苗或本地流行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制备的活苗对妊娠母羊接种,以使羔羊获得被动免疫。

可用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进行治疗,并配合护理和对症疗法:氯霉素10~3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或按每日55~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灌服;磺胺咪第一次1克,以后每隔6小时内服0.5克;呋喃唑酮(痢特灵)每次3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每日2~3次,连用2~5天;土霉素粉每日30~50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灌服。

(六)羊钩端螺旋体病

是绵羊和山羊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又称*疸血红蛋白尿,显著的*疸、血尿、皮肤和黏膜出血与坏死都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放牧期间更为多见。传染的主要来源是病畜和鼠类。病畜和鼠类从尿中排菌,污染饲料和水源,可以通过消化道和皮肤传给健康羊,有时也可通过结膜或上呼吸道黏膜、鼠咬伤等进行传染,间或可能通过胎内感染。

1.症状

绵羊和山羊钩端螺旋体病有4~15天的潜伏期。可将该病依照病程的不同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五种。一般急性或亚急性多见,慢性者很少。

最急性的表现为脉搏增加达90~次/分钟,体温升高到41.5摄氏度,黏膜发*色,尿呈红色,有下痢,呼吸加快,经12~14小时而死亡。

急性,体温高达41摄氏度,由于胃肠道弛缓而发生便秘,尿呈暗红色,眼发生结膜炎、流泪,鼻腔有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流出,鼻孔周围的皮肤破裂,病期一般要持续5~10天,死亡率可达50%~70%。

亚急性,症状大体与急性者相同,只是发展比较缓慢,升高体温后,有能迅速降为正常,也可能下降后再反复升高,血色素尿及*疸很显著,胃肠运动显著迟缓而发生严重的便秘,躯干、耳部及乳头部的皮肤发生坏死,虽然也可以痊愈,但非常缓慢,死亡率为24%~25%。

慢性,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呈现血尿和发热,病羊精神委顿,食欲减少,由于肠胃的动作迟缓而发生便秘;患病时间过久,会表现出十分消瘦,可能有些病羊会痊愈,通常病期长达3~5个月。

非典型性的症状不明显,甚至缺乏,疫群内往往有些羊只表现短暂的体温升高。

2.防治措施

不许将病畜或可疑病畜(钩端螺旋体携带者)运入羊场,经常做好灭鼠、排水工作,注意环境卫生。应对新进入场的羊只隔离检疫30天,必要时进行血清学检查。

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饮水,因此,将病羊隔离后,应将其他假定健康的羊转移到具有新饮水处的安全放牧地区。将病羊舍的粪便及污物彻底清除,用2%苛性钠或10%~20%生石灰水进行严格消*。对于饲槽、水桶及其他日常用具,应用开水或热草木灰水处理,将粪便堆集起来,进行生物热消*。

应该将发生了本病的羊群或牧场宣布为疫群或疫场,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当最后一只病羊痊愈30天后,对整体羊舍或牧场进行了预防消*的情况下,才可将限制措施解除。应该有计划地在常发病地区进行鸡胚化菌苗或死菌苗或多价浓缩菌苗注射,能保持一年的免疫期。

治疗期间,要让被隔离的病羊充分休息,给其饲喂多汁饲料和绿色饲料,保证其饮水,避免受直射阳光的长期照射。根据病因,用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高免血清或九一四冶进行治疗。对症治疗,可给予利尿剂乌洛托品(肾脏患病时)、缓泻剂(便秘时)或强心剂(心脏衰弱时),同时进行补液(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20%葡萄糖溶液)。

(七)肉*梭菌中*症

本病是由肉*梭菌所产生的*素引起的一种中*性疾病,又称腐肉中*。唇、舌、咽喉等发生麻痹是其主要特征。常在雨量较多的时期发生,一般都是因为吃了发霉腐烂的谷物、干草、蔬菜或腐败的青贮饲料而受到感染。在土壤中缺乏钙、磷的地区,羊只容易发生异食癖,舔食野外有*尸体而患病。

1.症状

病的潜伏期变化颇大,由几小时到几天不等。羊患病以后,表现有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通常没有任何症状,会突然发生死亡。

急性症状表现为突然卧地不起,头向侧弯,吞咽困难,颈部、腹部和大腿肌肉松弛,然后舌尖露于口外,口流黏性唾液,食欲及饮欲消失,多数发生便秘,但体温正常,仍存在知觉和反射活动。

病情发展快的能在1天之内死亡,慢者能拖延4~5天。

慢性除有急性型的症状外,常并发肺炎,最后常因极度消瘦而死亡。

以上三种类型病例都有很高的死亡率,但也有能够自愈的,为数较少。

2.防治措施

该病以预防为主。不用腐败发霉的饲料喂羊,制作青贮饲料时不可混入动物(鼠、兔、鸟类等)尸体。对牧场、羊舍及其周围的垃圾和尸体要经常清除。

可以用类*素在常发病地区进行预防注射,一旦有可疑病例发生,要马上停止喂食可能受污染的饲料,必要时可变换牧场。治疗时可用每毫升含1万单位的抗*素血清,静脉或肌肉注射6万~10万单位,可使早期病羊治愈。可以采用投服泻剂或皮下注射槟榔素,进行温水灌肠,静脉输液,用胃管灌服普通水等多种方法,以帮助排出体内的*素。可以在病初静脉注射九一四冶,根据体重大小不同,剂量为0.3~0.5克,溶于10毫升灭菌蒸馏水中应用。在采用上述方法的同时,还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对症治疗。

(八)羊沙门氏菌病

羊沙门氏菌病包括羔羊副伤寒和绵羊流产两种病,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羊流产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以母羊怀孕后期流产、羔羊急性败血症和下痢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病原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水、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数月,对外界的抗力较强。一般消*药物可将其迅速杀死。

1.症状

流产型,流产或死产多在怀孕的最后2个月发生。病羊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不食,部分羊有腹泻症状。病羊产出的活羔常有腹泻,且大多数都非常衰弱,通常会在1~7天内死亡。妊娠的母羊发病后也容易在流产后或无流产的情况下死亡。羊群暴发1次,一般可持续10~15天,有很高的病死率和流产率。

下痢型,一般都在羊羔发病,食欲减少腹泻,排黏性带血稀粪,有恶臭,体温升高达40~41摄氏度。精神沉郁,虚弱,低头弓背,继而卧地,病程1~5天死亡,有的经2周后可恢复。发病率一般为30%,病死率25%左右。

2.防治措施

对病羊隔离治疗,及时销毁流产胎儿、胎衣及污染物,消*处理被污染的场地。对可能受威胁的羊群,注射相应菌苗预防。

病初较为有效的是用抗血清。氯霉素是药物治疗的首选,其次是土霉素、呋喃唑酮和新霉素等。每次最好选用一种抗菌药物,如无效应立即改用其他药物,一次治疗不应超过5天。在抗菌消炎的同时,还应进行对症治疗[氯霉素:成羊10~3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羔羊每日30~5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供羊内服。硫酸新霉素:5~1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1日2次。

呋喃唑酮(痢特灵):5~1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1日2~3次]。

(九)羊链球菌病

羊链球菌病俗称嗓喉病冶,是由兽疫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颌下淋巴结和咽喉肿胀、大叶性肺炎、呼吸异常困难、各脏器出血、胆囊肿大是本病菌的主要特征。

1.症状

病羊体温升高至41摄氏度,精神不振,食欲低下,呼吸困难,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流泪,常见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口流混有泡沫的涎水;鼻孔有浆液性、脓性分泌物流出。颌下淋巴结肿大,咽喉肿胀,部分病例舌体肿大。粪便松软,夹杂血液或黏液。

有些病例可见眼睑、口唇、面颊以及乳房部位肿胀。妊娠羊染病后会发生流产。病羊死前常有呻吟、磨牙和抽搐现象。一般为2~5天的病程。

2.防治措施

未发病的地区不要从疫区购进羊肉、皮毛产品或引入种羊,加强防疫检疫工作。常发病地区坚持免疫接种,每年发病季节到来之前,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接种。大小羊只一律皮下注射3毫升,要在2~3周后对3月龄以下的羔羊重复接种1次,能维持半年以上的免疫期。

加强饲养管理,保膘、抓膘,防寒保暖工作要做好,将各种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消除。要对疫区搞好隔离消*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勿让羊群进发过病的老圈冶。

发病早期可选用青霉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内服碘胺嘧啶每次5~6克(小羊减半),用药1~3次;或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次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1日2次,连用3天;每次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万国际单位,每日2次,连用2~3日。

(十)羊黑疫

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又称传染性坏死肝炎。本病主要在2~4岁、营养好的绵羊身上发病,山羊也可发病。该病的发生与肝片吸虫的感染程度密切相关。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多发。

1.症状

病羊常见急性反应,一般临床症状还来不及表现就会突然死亡。少数呈慢性经过的病例,主要表现为反刍停止,食欲废绝,呼吸急促,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达41.5摄氏度,最后昏睡而死。

2.防治措施

首先要对肝片吸虫的感染进行控制。定期用羊厌气菌病五联苗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次5毫升。将羊圈建在干燥处,也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进行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5毫升,必要时可重复一次。由于该病通常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

可对病程较长者,进行静脉、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每次50~80毫升,注射1~2次;或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

(十一)羊传染性脓疱病

是由脓疱病*引起的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在嘴唇、口角、鼻孔周围等处的皮肤、黏膜上形成丘疹、水疱、脓疱,破溃后形成疣状厚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性病变,故又称羊口疮。本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对羔羊危害重,对成年羊危害轻,死亡率为1%~15%。

康复之后的病羊发育迟缓。

1.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4~7天。发生部位主要在嘴唇、口角、鼻孔周围,其次是乳房、外阴及蹄部。发病后首先会有丘疹出现,继而形成脓疱、水疱,会有*水从破溃流出,最后结痂,形成黑色或褐色的疣状物,将痂皮揭开后能看到脓样物质或*水。病羊的患处发痒,会用嘴头不断在树木上或建筑物进行强行摩擦,严重时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采食困难,采食和反刍减少,最后因机体衰竭而死亡。

2.防治

使用消*、杀菌、抗感染药物。将痂皮揭去,用0.1%高锰酸钾溶液、1%~3%硫酸铜溶液、温盐水或明矾溶液等清洗创口,然后涂抹2%甲紫、碘甘油或尿素软膏、鱼石脂软膏等。同时,对每只羊肌注或内服0.4~0.6克吗啉胍,连用3~5天,每天2次。可用3%克辽林或3%来苏水溶液洗净蹄部,擦干后再用松馏油涂抹。用2%~3%硼酸水冲洗乳房部,涂氧化锌鱼肝油软膏。

(十二)口蹄疫

是由口蹄疫病*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热性、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动物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所以民间俗称口疮冶蹄癀冶。

1.症状

病畜口腔黏膜、齿龈、唇部、舌部及趾间等发生水疱或糜烂。起初水疱只有豌豆到蚕豆大,继而融合增大或连成片状,1~2天破溃后,形成红色烂斑。很多病例会有条状、高低不平的水疱(波浪式)出现,通常在用手抓取时,会成片地脱落。少数病例会在角基、鼻镜以及乳房上发生水疱。一般在口腔发生水疱后会同时与蹄踵、蹄冠和趾间发生烂斑和水疱,如果细菌将破溃处污染,就会出现严重的跛行。

2.防治措施

无病地区严禁从有病地区(或国家)购进动物及其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也应对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一旦有疫情发生,要立即上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要对疫区进行严格的划区封锁,紧急预防接种,将消*工作搞好。

应禁止人畜及畜产品在划定的封锁区和口蹄疫流行的地区流动。一般对于染病的牲畜要就地捕杀,实行无害化处理,本病不允许治疗。

(十三)绵羊痘

是由绵羊花痘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名绵羊天花冶。本病以少毛或无毛部位的皮肤、黏膜发生痘疹为特征。典型绵羊痘病程一般初为红斑、丘疹,后变为水疱、脓疱,最后干结成痂,脱落而痊愈。

1.症状

平均6~8天的潜伏期。只有个别羊在流行初期发病,以后会渐渐蔓延到整个群。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达41~42摄氏度,并伴有可视黏膜卡他性、脓性炎症。经1~4天后,开始发痘。痘疹多在皮肤、黏膜,无毛或少毛部位发生,如眼周围、唇、鼻、颊、四肢内侧、尾内面、阴唇、乳房、阴囊以及包皮上。最开始是红斑,于1~2天后会形成丘疹,皮肤表面突出,苍白而坚实。

随后,丘疹会逐渐扩大变为淡红色或灰白色半球状隆起的结节。在2~3天内结节会变成水疱,水疱中央凹陷呈脐状,内容物逐渐增多。

在此期间,体温稍有下降。由于白细胞的渗入,水疱变为脓性,不透明,成为脓痘。化脓期间体温再度升高。如果没有继发性感染,则会在几天内干缩成褐色痂块,痂块脱落后会有红色或苍白色的瘢痕,经3~4周痊愈。

2.防治措施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不要从疫区购入羊肉、皮毛产品及引进羊。抓膘保膘,冬春季节适当补饲,注意防寒保暖。

其次,要坚持对疫区进行接种免疫,使用羊痘鸡胚化弱*疫苗,大小羊只一律股内侧皮内或尾部注射0.5毫升,4~6天就会产生免疫力,保护期1年。再者,一旦发生疫情,要立即隔离病羊,划区封锁,彻底消*环境,深埋病死羊尸体。用鸡胚化弱*疫苗对受威胁区和疫区的未发病羊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最后,治疗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进行,防止病原扩散,皮肤上的痘疱涂碘酊和紫药水;黏膜上的病灶用0.1%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后,擦拭碘甘油或紫药水。继发感染时,可用10%磺胺嘧啶钠10~20毫升,肌肉注射1~3次;也可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万国际单位,连用2~3天。

有条件时可用羊痘免疫血清治疗,每只羊皮下注射10~20毫升,必要时重复用药1次。

(十四)痒病

又名驴跑病、瘙痒病,震颤病、摩擦病或摆病,或慢性传染性脑炎,是由痒病朊病*引起的成年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慢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高度发痒,进行性的运动失调、衰弱和麻痹是该病的主要表现。

通常经过数月后会死亡,因此,很少见于18个月以下的羊只。

1.症状

18~42个月的潜伏期,所以该病为隐性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发展症状。初期症状为不安、兴奋、震颤及磨牙,但如不仔细观察,不容易发现。最特殊的症状是搔痒:病羊在硬物上摩擦身体,或用后蹄搔痒。当用手抓其背部时,会有尾和缩动唇部的表现。由于不断地蹄搔、摩擦和口咬就会使其胁腹部及后躯发生脱毛,对羊毛的损失很大。有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病初体温正常,食欲良好,随着发痒越来越剧烈,将会破坏其进食和反刍。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将加重其神经症状,行动的不协调现象逐渐增强。当走动时,病羊步伐很快,四肢高抬。经常前腿快行时,后腿也跟着一起运动。最后消瘦衰弱,以致卧地不起,终归死亡。但在实验病例亦有恢复健康的。病程为6周到8个月,甚至更长。

2.防治措施

对于本病主要是做好预防,尚无有效疗法。因为本病潜伏期很长,属于隐性性质,所以普通检查和检疫无效。要有效地控制本病,必须采取以下各种坚决措施:从病区引进羊只的羊群,在42个月以内应严格进行检疫,受染羊只及其后代坚决屠杀;从可疑地区或可疑羊群引进羊只的羊群,应该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连续施行42个月;对发病羊群进行屠杀、隔离、封锁、消*等措施,并进行疫情监测。病尸常用的消*方法焚烧,5%~10%氢氧化钠溶液作用1小时,0.5%~1%次氯酸钠溶液作用2小时,浸入3%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煮沸10分钟。

1
查看完整版本: 肉羊的主要传染病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