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旁脓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心中的二老无老新民晚报
TUhjnbcbe - 2022/11/18 23:14:00

我没有主动去搜查两位院士逝世相关的新闻,对我而言,一位“常挂嘴边”,一位“常在身边”。

常挂嘴边说的是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我是浙江人,每一天都离不开米饭,记得小时候每年放暑假都要跟随家长参与“双抢”,就是抢收抢种,抢收的是早春种下的早稻,抢种的是等到初秋再收的杂交水稻,我们当地称这两批稻谷为“双季稻”。

早稻的产量、品相、口感都不如后一季的杂交水稻,因此杂交水稻卖价就高。早些年,我家第二季水稻的收成除了交公粮主要还是拿到自由市场卖了,家里留着吃的主要是早稻米。

我记得我哥都吃哭过,哭着问父母为什么不给自己家吃杂交水稻米,并请求父母能多给吃一些杂交水稻米,不记得父母对这个问题作了什么回应,怪就怪父母让小孩吃到了杂交水稻米,如果重未吃过也起不了这个念。所以说在我们生活中,如果我们支付不起对某种滋味的渴望,最好不要轻易就去品尝。

小时候我问过父亲,为什么不在两季都种上杂交水稻,父亲回答是气候原因。当然到了后期,日子越过吃杂交水稻米的机会也越多,后来索性全年都吃杂交水稻米。再到后来,家里也不再种稻,远近的农户也都开始买米过日。我想这些变化肯定是与杂交水稻的发展分不开,所以每天吃饭自然也就把袁隆平院士挂在了嘴边。

“常在身边”是说吴孟超院士,别误会,我不是他的秘书,他的秘书姓刘,也是我的好朋友,但很少联系,有时候吴孟超院士和我科(医院血管外科)特别是景在平主任在工作中产生交集时我们才会有所接触。吴孟超院士是景在平教授的老师,景教授常提起他,曾在报纸上谈到长海一些前辈对他医学成长之路的影响时特别提到过吴老的胆魄。

在景在平教授作年轻医生时,他经管的一位患者出现膈下脓肿,景在平医生极力主张请吴孟超教授来穿刺引流脓液。当时很多医生提醒吴孟超教授这个穿刺难度大,需要穿过肝脏。艺高人胆大,吴孟超教授听后说:“穿肝就穿肝,我来穿”。景在平医生为吴孟超教授积极准备肝穿包,并消*、铺单。只见吴孟超教授手起针落,一针下去连血带浓成功地就将脓液引流出来,患者得已康复。吴孟超教授从中看出了景在平医生年轻气盛,埋头开刀。在善后的讨论会上吴孟超教授严厉地批评了年轻的景在平医生:“难道你只想着做个开刀匠嘛!”会后,吴孟超教授私下里又微笑地对景在平医生说:“小景,我年轻时也这样!”可见,吴老既对学生有严厉笃行的一面,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通过这一件事,吴老的胆魄也给后辈景在平教授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吴老原来工作在医院普外科,是我现在所在的科室,这一点我感到很荣耀,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疑问普外科和肝胆外科、血管外科有什么区别,其实普外科在传统分科中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大外科,包括血管外科、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肝胆胰腺外科、甲乳外科等,现在还有这个建制,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各分科基本已经各自为*。

医院普外科出了不少大专家,而且多长寿,景在平教授常开玩笑说我们医院普外科有长寿的基因,我观察下来,这些老专家主要是一生无私奉献,另外注重自我保健,自我修养,自制力强,总是能以身作则,示范病人示范学生。这真是心底无私天地宽,律己达人正气脉,我想这就是景在平主任说的“长寿的基因”。

吴孟超院士走出医院普外科,就在医院对街创医院,胆魄加智慧,医院医院医院,在肝胆疾病的治疗领域堪称世界领先,吴老也被尊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我最后一次见到吴老是年在上海徐家汇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上,吴孟超院士、景在平主任均被评为“中国好医生”称号,我是陪同出席。那天吴老身体不适,行动不是很方便,是景在平主任和刘秘书一起把他搀扶进会场的,我们都为他捏把汗,但他一上了舞台,一身戎装,思路敏捷,精神抖擞,给现场观众留下的依然是策马扬鞭,英姿勃发的奋斗者的形象,也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吴老故事。

我不太赞成用巨星陨落来形容两位院士的离去,我觉得巨星将永远释放光芒,照亮后人前行的路,就像景在平教授在吴老的一次寿宴上毛笔题字说的“吴老无老”。其实专家都不会“老去”,因为接力的棒一直都在,关键是,我们年轻一辈是否做好了接棒准备,是否已经想好接棒后该如何去跑。(庄郁峰)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心中的二老无老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