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证书”?请立马打住!
上海交大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三张证书――一份学业成绩单、一份能力证书、一份“人格证书”。 (11月9日《青年报》)看上去还真煞有其事!我想起白居易《放言》中的几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想起“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后来却做了大汉奸的汪精卫,由此可见人性是复杂的、多变的。所以,去年福建武夷山市一局长拿“人格”为下属作“绝对不会打人”的担保,就被讥为无稽之谈。一个人的人格状况,是其先天个性、生活环境、教育、社会阅历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也只有熟悉的人能够略知一二。而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是: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和校方打太多的交道,学校凭什么给学生的道德或人格素养作出“优秀”、“良好”或“不合格”的评判?其实,一个人的人格状况如何?归根结底是一种道德范畴评价;而道德,重在自律而非他律。而上海交大的“人格证书”,会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强化他律的意味也就呼之欲出,从而与道德重在自律的本质渐行渐远。倘若一位毕业生被评为人格“不合格”,那是不是道德上被判了“死刑”?这不禁让人想起晋代周处的“浪子回头”、三国吕蒙的“士别三日便刮目相看”。大学生涉世未深,今后的路还很长,即便有什么瑕疵,也有民谚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 ”而这纸“人格证书”,无疑是“一棍子把人打死”。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殿堂,而不该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判官”。(于立生、唐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