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个中医概念,也是一个让中医头疼的问题,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即道于此。人体内湿气重的话会侵蚀阳气,而阳气是生命之源。在中医8种偏颇体质中,因湿邪入侵而直接导致的就占两种,一种是痰湿,一种是湿热。
湿邪是怎么伤害人体的?
1,痰湿者多体型肥胖,腹部满软,四肢浮肿,皮肤油光,面部暗*,眼泡浮肿,不爱喝水,容易出汗,关节酸痛、肌肤麻木,大便溏稀,小便清长,夜尿繁多,身体懒沉,容易倦怠,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
2,湿热者若湿热在皮肉多湿疹、疔疱,皮肤瘙痒,粉刺丛生;湿热在关节多局部肿痛。一般所指的还是湿热进五脏,若进脾胃,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口苦口臭;若进肝胆则身目发*、发热怕冷交替;若进大肠则腹痛腹泻、肛门灼热;若进膀胱则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尿色浑*。
中医按摩法怎么找穴位?
湿邪既然是中医概念当然就应该用中医的办法去对付它,穴位按摩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养生虎以往也介绍了不少穴位按摩法,但是很多朋友对怎么找穴位以及一些术语还有很大疑问,这里就具体解释一下。
人有高低胖瘦,穴位不尽相同。因此,中医找穴一般秉承“手指同身寸”的原则,即用自己的手指作为度量来取穴。所谓1寸就是第一个拇指关节,1.5寸就是食指和中指宽度,2寸食指、中指和无名指,3寸再加小拇指。所谓一指宽指大拇指,两指宽指食指加中指。
怎样按摩穴位清除湿气?
水分穴
简易取穴:
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处。
功能作用:
水分穴光听名字你就能想到它的功能,它的主要就是为分流水湿而生。如果经常按摩该穴,能让体内水湿顺利分流,降低囤积概率。
按摩方法:
将掌根部置于该穴处,以顺时针的方向按揉,每天按揉2次,每次3分钟。
中脘(wan音碗)穴
简易取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上4寸处。
功能作用: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按摩中脘穴对痰湿体质痰湿困脾的保健效果尤佳。
按摩方法:
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位上轻揉3分钟,也可以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脘,5分钟即可。
丰隆穴
简易取穴:
丰隆穴位于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取穴时,可从腿的外侧找到外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约两指宽的地方即为本穴。
功能作用:
丰隆穴的主要作用在于化痰湿、和胃气。丰隆原是古代神话中的雷神,丰隆是个象声词,轰隆打雷的声音。刺激丰隆可想而知,能将脾胃中的油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按摩方法:
按摩时,可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在丰隆穴处,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3分钟。
承山穴
简易取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在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排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功能作用:
承山穴除湿功效最强,刺激能振奋膀胱经上的阳气,适合湿热体质。点按承山穴也可以作为居家检测体内是否有湿气蓄积的一种方法,倘若轻按此穴出现明显的酸胀痛感,这就说明体内有湿气蓄积,反之则一切无恙。
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反复按操此穴,直到身上微微发热为止。按摩的力度可根据个人承受力进行调节。
肝俞(shu音树)穴
简易取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肝的背俞穴。
功能作用:
肝主疏泄,当体内湿热蓄积于肝脏时,肝的疏泄功能受损,会加重湿热症状。经常按摩肝俞穴具有疏肝利胆,散发肝脏之热的作用。另外,刺激肝俞穴还可以振奋膀胱经上的阳气,排出人体的湿气。
按摩方法:
肝俞在背,需别人按摩。被按摩者需采取俯卧姿势,按摩者将双手拇指指腹置于肝俞穴处,轻轻按摩3分钟。
胃俞穴
简易取穴: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能作用:
胃俞穴是保健大穴,经常刺激此穴,可使胃中湿热水气顺畅地外输到膀胱经,避免滞留胃中引发消化系统疾病。胃俞穴对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胃肠功能异常引起的身体消瘦等都有效果。
阴陵泉穴
简易取穴:
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ke音科)后下方凹陷处。
功能作用:
阴陵泉穴也是保健大穴,具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遗尿、尿滞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等症;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腹胀、肠炎、痢疾;妇产科疾病,如阴道炎、月经失调等。
三阴交穴
简易取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处。
功能作用:
三阴交穴是湿热体质者的保健要穴。此穴是足部三条阴经经气交汇之处。经常对此穴位进行按摩,有利于人体的废弃物顺畅地排出体外,保证人体内环境清洁。
按摩方法:
湿热体质者不仅可以对以上穴位进行按摩刺激,还可以用拔罐的方式进行。不过拔罐并非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从点火到起罐,15~20分钟就好。年老体弱者,10分钟即可。体质较弱,皮肤有炎症、破损者,不宜拔罐。
最后养生虎还想啰嗦的是,中医的穴位并不是一个针眼,而是一个区域,只是这个区域相对较小。寻找穴位的时候不必钻牛角尖,在这个区域附近按压,有相关病理症状的话会出现酸、麻、胀、痛感,那就说明你已经找到穴位。